Author: Samuel Ye

  • Snow Leopard的几个问题和解决

    升完系统,同步iphone,吓了一跳,itunes无法认出iphone,设备项目没有了。换usb插口,重启动iphone,都没用。一查,apple已经发布了一个6K的update解决ipod/iphone识别问题。通过软件更新安装,重启动,终于认了。谢天谢地谢人。 但如果你software update报错进入不了怎么办?如果是报connect timeout,而实际网络浏览什么又都没问题,那么可以这样试试看:启动时按shift进入安全模式,然后进入disk utility磁盘工具,修复磁盘权限,然后再重启动进入软件更新,这样应该就可以访问了。 Safari Adblock已更新,解决雪豹32bit Safari的兼容问题,下载见http://burgersoftware.com/en/safariadblock 。但Safari缺省是64bit启动,所以要修改启动属性,在app文件的显示简介里面,改成32位启动即可。64bit的兼容估计没那么容易。 Expose和Space缺省的快捷键不起作用,从F8到F12都无效,但发生概率随机。查了半天,原因不详,可以通过重起Dock解决,在终端窗口输入killall Dock。10.6.1似乎已经解决此问题,更新之后基本都能响F12,10.6.1还是存在问题,可能和vmware虚拟机有关,从网上的情况来看应该和输入法有关。 CPU过热,持续在60多度,cpu高的时候甚至超过75度,比之前leopard要热10度以上,手腕这里感觉很明显。查了一下,还真是普遍的问题,雪豹很热。。。可以通过重置SMC和PRAM来解决,重启之后,的确降到了50度左右,持续高cpu的时候也在70度以下了。 在stack以grid显示文件夹,有时会显示已删除或不存在的临时文件,比如下载时的part文件。原因不详,可以通过重启来解决,但偶尔也会自动消失,可能与spotlight有关。 Mindmanager 7 已发布snow leopard更新,解决无法输入的问题。 Firefox实在启动太慢,至少要跳上个十来次,用了3.6 alpha好了一点,但还是慢,而且很多时候总是在关闭的时候,关闭不了而崩溃,什么时候也该搞一次纯粹精简代码和架构设计的大升级;无奈之下,终于改用mac上的chrome dev版,虽然feature少了一点,但是又快又稳定,期待大量extension支持的正式release。 iphone3.1+itunes9升级后问题多多,gps定位偏移三五百米,导致靠google maps来导航基本不可用;itunes U/podcast订阅的内容在iphone上被乱序排列,听完一个必须要手动找下一个,很麻烦;蓝牙麦克风音量也没有明显改善,不过据说3.1后应用可以支持蓝牙输入,新版skype有望支持蓝牙。 itunes 9.0.1 基本解决同步itunes U/podcast到iphone后乱序的问题,但某些podcast会重复显示,可以先在iphone上删除然后再同步即可。但itunes U的某些,会在有声读物里面也显示,其他的却没有,比较奇怪。 snow leopard似乎不支持华为evdo的usb dongle,原先leopard升级前的端口已不响应,虽然能识别出新的端口,可怎么设modem都拨不了号,AT命令一到拨号就出错。可以到这里升级雪豹下新的驱动,应该不支持64位。 如果用XCode使用iPhone模拟器的话,开启时使用Software Update更新安装的软件会产生init_simulator_paths: No simulator root specified.错误,导致软件更新锁死,只能强制退出。用网上其他办法似乎都无效,但只要关闭模拟器等,再查找更新即可正常。

  • 再谈谈iPhone

    用了两个多星期的iphone 3gs,已经是比较熟了,各方面多了些体会,比如:输入时移动光标到指定位置,可以常按到显示出一个zoom放大镜,这时候就可以很精确的移动到想要的文本位置了。 但最最重要的一个体会,是itunes。 itunes的强大原来不觉得,以为又慢又臃肿,这次用了iphone后,才发觉真是不可或缺;很多人用了破解的iphone,而几乎不用itunes,那是个极大的缺憾。但还有个前提,你得设成美国的帐号访问美国的store,那里面的内容简直太丰富了。别的不提,光是音乐,就非常吸引人。每周都有免费的单曲推荐下载,而且又新又好听,风格多样,绝不是清仓促销的那种,所以就会定时去看看,有啥好下的;而其他单曲收费了,一般也不过0.99美元,换算成国内行情来说也就1元人民币一首歌,对于普通大众也能接受,冲动一下也就买了,就和彩铃是一个道理,关键是好听好用。美国人民让itunes变成数字音乐销售的头名,还真的是因为它好用,有一直用的理由,而且价格也可接受。买好了之后,自动下载,下完了就自动分门别类管起来,播放设备一插上就自动同步,一切都是自动为你搞定,这种一体化的购买体验,感觉非常方便,还真不是其他商店所能比拟的,就算是自己去找歌下载都会觉得很麻烦的地方,为此方便性付个一元,付也就付了。此外,podcast,itunes U,video,各种内容应有尽有,只要有你想听想看想学的,几乎都能找到,剩下来的就是,买吧。 有了itunes这种无所不包的内容支持和易用性,iphone这个小电脑就算有了使用保证,听歌,用应用,听podcast,查资料……随时随地的使用也就不会有厌倦的一天,因为它已经和你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了。 我想,我很可能不会再换一个其他品牌的手机了。

  • 说说iphone

    终于买了一个iphone 3GS,对这个移动终端有了切身的体会。 最重要的,它基本上就是个电脑,一个非常容易使用的手机一样大小的电脑。在iphone之前,不管是nokia,还是winmo,真还没有智能手机能做到这一点,最多是拙劣的去模仿PC。而我想,iphone能做到的核心原因,是有个大小正好的屏幕:如果更大就不像手机了,很难随身携带,而太小则不利于使用体验,分辨率没法配合。我前一个手机是e71,虽然也很好用,可一比较之后,屏幕大了真是有非同寻常的体验提升,不管是软件应用,还是浏览信息,都觉得很舒服,类似看电脑屏幕。而且,手指触摸的使用模式也必须在足够大的屏幕上才能有效使用,而后者也是对键盘/五向键模式/模拟鼠标传统的重大革新,的确非常直观易用(除了输入的时候把光标移动到指定位置…)。 由此带来的结果,就有点像当初的PC,发展到了Windows阶段,GUI/Mouse/Win32 API使得第三方软件蓬勃而起,进一步使PC变的易用好用。第三方软件体系也正是PC电脑的重要特性,这在之前的手机产业里极为有限。我想,不是因为人们写不出来这些软件,而是因为用原先手机的人很难这么去使用,减少了需求。 有了恰当的工具,才有了相应的问题需要这么解决。 当然还要谈谈缺点,最主要的是费电,估计玩多了应用、多上了网,就只能用一天,对于电话来说,有点短;理想状态是能抗3天,那就完美了;其次,底层接口不开放,蓝牙同步、openVPN、文件系统等等都没法访问,在这些功能面前,和PC还是有了差距,当然这不是技术问题,而是Apple的限制。如果这两点都能解决,上网本也许就根本没必要存在了。

  • 关于3G

    中国3G发牌已经大半年了,很多人都说3G是失败的,市场反应很差等等。当然,在最终消费者这里,一部分由于终端的问题,一部分由于业务的问题,3G的确不如原先预期那样带来改朝换代般的变化,不过还是有好几个出乎意料的地方,可以看出极为重大的产业变局。 首先是企业市场。原先中国的固网不论电话还是宽带,对于企业用户都收取莫名其妙的高额费用。原先客户是没办法,谁让你上门安装呢,只能交钱。可3G一到,网速一样,可花费降低一半,还显著提高携带能力,所以这个企业固网市场毫无疑问将再次细分,中小企业将脱离固话和固定宽带业务,成为使用3G的主力群体;而大中型企业和特殊需要的企业则还将是固网的忠实客户。当然这个变化,电信运营商也许不会喜欢,可不迎合浪潮,就只能被浪潮淘汰,还不如多花点心思在客户服务上——用户不是不愿意付钱,而是不愿意多付冤枉钱。 其次是各种硬件设备。3G毫无疑问地带来一个可靠、高速、随时随地的网络接入时代,3G无论从价格还是配置难度,都是wifi所无法匹敌的,而这给所有具备内容和服务能力的设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。就如Kindle在美国可以随时通过预置访问evdo来获取书籍,用户又不必再单独为上网额外付费,因为amazon已经在kindle的成本里核算了这部分,而sprint也从amazon那儿获得了收入。这毫无疑问是皆大欢喜的解决方案。相信就像2.5G时代出租车上的企业用的通知系统,大量民用的终端设备将可利用3G获得高速网络能力,提供原先无法提供的有趣服务。不做手机业务的3G,依然是3G。

  • Google Chrome OS

    可以说在chrome推出的时候,就很明确是奔着OS去的,不管是资源调度,还是进程管理,或是非阻塞执行,都是原来操作系统负责的角色,chrome甚至还有自己独立的task manager,对于浏览器来说简直太过了;所以google宣布自己的OS,只是一个时间问题。对于chrome os,Cringely在NYT有一篇分析,也很有见地,这里谈一点不同的看法。 你看google在chrome上的投入,简直每两天就release一个版本,这种节奏可不是同为大开源社区的Firefox所能比拟的,也可以看出google对chrome寄予的希望:这是一个真正的颠覆性的搅局者。重点不在于搅局,而在于颠覆。 操作系统的真正核心要素是用户界面和开放性。比方Windows的成功,最重要就是因为有统一易用的用户界面——窗口系统,以及大量来自第三方的应用和驱动支持。而Vista的失败是因为完全不考虑用户体验的前者,Linux在后者也有着无法弥补的缺陷。至于操作系统底层的技术先进性,其实倒在其次,用户是不直接感知这一层面的好坏的。但在Chrome,用户体验和第三方支持却恰恰都是天然的强项:Web的使用对用户而言,已经没有额外学习成本;网络应用的开发和分发又毫无困难,甚至是无缝的安装升级;至于底层则由于能完全和硬件绑定,也可以避开linux大量驱动支持的问题。所以,从使用上来看,Chrome完全有理由得到用户彻底的接纳。 反过来看微软的Bing,虽然也可能是个搜索市场的搅局者,但谈不上颠覆性,因为所有的玩法都是一样的,只是竞争一下第二名的市场份额而已。但是Chrome OS可不一样。想象一下一个笔记本电脑,你每月付150元人民币(250美元/年),签一二年协议,机器免费送你,无线网络随便用,里面的应用和内容比如:Email/画图/办公/聊天/游戏/炒股票/听音乐/看电影等等全部免费使用,全部正版,不用安装,不用设置,如果有了新应用还可以不断加入(当然你也可以从应用商店花几元买一个貌似更好的),所有数据都在远程,如果机器坏了,直接客服电话一打,直接给你换台新的,开机啥都不用做,什么全都还在。到期了只要续约,免费升级机器,说不定已经可以玩3D游戏了。这样的笔记本,你会用么? 八成会,因为手机就是这么玩的,甚至还不如这个玩的好,换了手机,个人数据等等还做不到这么无缝升级。这样一搞,将彻底改变中低端PC市场机制,从买设备变成为买运营服务的模式,对于用户来说,出钱更少,还更省心。运营商,硬件厂商,Google,用户都皆大欢喜,无疑将大大提高中低端笔记本的普及率和使用率,买个笔记本就和买个手机的感觉一样。但可惜,这里没有微软什么事儿,除非MS也彻底免费提供操作系统或办公应用,可他又为什么要这么干? 也许你会反问,那中高端市场呢?没错,那里有Apple。

  • New Browser War?

    很奇怪,最近中国关于浏览器的话题甚嚣尘上,一会儿是对IE6用户升级的讨论,一会儿是对Firefox中国的指责,感觉浏览器大战率先在中国IT评论界爆发了。 其实谈不上新的浏览器战争,因为很明显,无论怎么打,微软都在失掉这个战场。拿我自己举例,windows下,我默认使用的浏览器是Firefox,除了网银,以及msn messenger缺省调用IE,我只会在显示网页有问题有困难的时候,用IE去看看。当然,在Mac下,我用Safari 4 Beta,和Firefox 大约5-5开。所以在整个网络浏览的时间里,估计10%都不到才用IE,60% Firefox,30% Safari。当然我也装了Chrome,不过自从Safari 4推出后,那个超炫的Start Page和快速性能,取代了原先Chrome的地位。 我保留了IE6,甚至没怎么用过IE7,更不用说IE8了,Why? Why Not? 因为根本没必要升级,既然IE的作用是让网银工作和在最后时刻”正常“显示网页,那么不升级显然是最保险和最省事的。而提高效率的部分,自然有支持插件、满足各种额外功能要求的Firefox来负责,而好看美观快速呢,则交给Safari来搞定。所以我这里分工很明确:当要搜索、发现新的信息与处理信息、更和工作相关的,就用Firefox;而如果看看新闻、视频、RSS阅读,和休闲相关的就用Safari。至于IE,反正不可能卸掉,那就留着备用呗。 但,还不得不提Chrome。我想,如果真有所谓第二次Browser War,真正的导火索不是Firefox,而是Chrome。是Chrome确立了新一代浏览器的发展方向。举个例子,原先我很少用Mac的Safari3,而多用windows下的Chrome来看常去的网站,因为觉得没必要,Safari和Firefox差不多嘛,但Mac下的4 Beta出来后,有两个feature让我立刻转了过去,一个是超炫又可以显示页面更新预览的Top Sites,这个现在Firefox也在学,推出了Newtabs 插件;另一个则是非常的快速和稳定,这和Firefox一比就比出来了,估计启动速度快一倍,而且基本不崩溃。而这两个核心feature恰恰都是来自Chrome。而把浏览器环境,当作有进程调度、资源管理、讲究效率的操作系统一样来看待,也是真正的了不起的出发点。 所以这些新浏览器之战的参与者们,是去真正贴近使用互联网的用户,看看怎么样才能帮助他们更有效的浏览、节省哪怕10秒钟的时间,怎么样才能更好看更美观的显示页面的内容和信息,又怎么样才能帮助用户达到和实现一些特别的浏览功能等等,而所有这些事情,微软都已经不干太久了。 用户已经不是十年的用户了,仅仅去争一些市场份额的浏览器策略,对于发展到现在的互联网,早已经过时。

  • VC6 IDE的选项对话框显示中文字体

    花了几个小时,终于解决了中文版VC6的选项对话框的字体显示问题。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把中文字显示成黑色的方块,很多项目编译设置都不知道是什么,只能靠经验猜,虽然不影响使用,但很麻烦。 google了一下,发现了注册表 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DevStudio6.0Format,可是设了一遍黑体,基本没用。唯一有区别的是workspace,原先的黑色方块,显示出中文项目名称了。至少是有了头绪,是字体问题。可是怎么把对话框里的字体给改了呢? 找了半天,除了上面的注册表,彻底淹没在怎么用VC6对话框做中文编程的无效信息里,难道竟要手工去改Devstudio IDE的资源库? 再回过头仔细研究,发现对话框缺省用的等宽字体也颇为巧妙。原来是win3.1就开始有的点阵字体,但到win2000以后变成一种映射,在简体中文平台下,缺省是映射到宋体simsun.ttc里。而为了屏幕显示Clear Type,曾把缺省的系统宋体手工换成了雅黑字体。而网上的介绍提到了一句,这可能会对某些Fixedsys字体显示带来问题。估计就是这个了,这个雅黑很可能不支持等宽显示,所以中文都变成了黑方块。 于是找到下了个所谓带点阵的豪华版雅黑,替换掉原来的那个,重启,这次果然解决了,可以显示中文字了。不过Clear Type又没了,而且中英文那个难看阿,不忍卒视。没办法,还是麻烦点,再换回来,手工自己做映射。好在原先的宋体还备份了simsun_old.ttc。把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 NTCurrentVersionFontLinkSystemLink,和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FontAssocAssociated DefaultFonts 都给设成simsun_old.ttc,再重启。 总算过得去了。

  • App Store能被复制吗?

    忽如一夜春风来,几乎所有搞手机的大一点的厂商都在做自己的App Store,用手指头估计已经数不过来了:Nokia/Microsoft/Google Android/Blackberry/Palm/Samsung/LG/Acer/中国移动/T-Mobile/…, 可问题是App Store的成功真的能被复制吗? 我感觉未必。 手机软件下载买卖其实早十几年就有了,比如handango早在我玩Palm的时候就有了,也没听说那时候微软跳出来跟风开商店。也可见,iPhone的成功真是颠覆性的。 App Store这件事情其实有几个很厉害的条件。首先,能做成功App Store的一定是手机平台提供者。因为能够持续提供并维护开发平台,是一件极其难做到的事情,甚至是几乎不可能的。拿对第三方开放的智能操作系统来说,历史上证明也就Symbian,微软,Linux能坚持这么多年。其中Linux依赖大厂商背后支持的开源社区(但因为太杂没有话事人,利益统一不了),Symbian挺了几年现在也基本上走向这条路,真正只靠自己能力的也就微软一家。当然,iPhone也做到了,而且做的非常好,这和Apple在OS X系列上的持续付出和由此获得的能力紧密相关。一个人自己玩一个产品一个平台还是件相对容易的事,但有效地提供开发工具、支撑起庞大的开发社区,没有财力、人力和不断累积的经验,简直就是在开玩笑。从这点来看,我估计其他里面唯一有可能做到的就是背靠开源社区和Google的Android。 其次,有一个极具针对性能接受移动应用并购买应用的手机用户群体。iPhone用户的那种可被定义性、那种对与应用的接受度,说老实话,这么多年估计也就十多年前的Palm有点类似。像Nokia推出了那么多机型,涵盖了那么广泛的全球用户,推出一个store,想要取得类似的效果和反响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它也不是没搞过,预置在机器里的什么商店,你进去过买过东西、下过东西吗?我是从来没有。过于宽泛和无法主动定义的用户群体,必然导致没有核心取向和热点,也就很难形成对第三方应用的引导和良性循环。这在Windows Mobile上面也体现的很明显。因为微软自己不做手机,它只是平台提供商,所以最终手机成品的定位和营销,它根本没有控制权,它也不愿意去担这个风险。那凭什么跟你一点关系没有、你也一无所知的这些手机用户就会去买你店里的东西呢?然后,你平台上那些开发应用的人又怎么能开发有针对性的应用呢?归根结底,用户首先买的是一个好的手机,然后才有了之上的应用销售。如果没有本,也就没有了末。 最后,价值链问题。在Apple那儿很简单,和用户打交道的是Apple,和开发人员打交道的也只是Apple,而Apple在Mac上又玩了这一套那么多年很玩的转。各取所需,各负其责,每个环节都觉得很容易,全球销售都没什么可困扰的,Apple的itunes干的就是这个。但传统手机厂商,可不是这样玩的,大部分都没有向最终用户卖内容的机制和经验,全都是和运营商捆在一起的,你要像Apple那样不管运营商的感受下狠手,基本做不到,原来几十年的累积都得抛掉,不可能。那么和运营商一起搞,又复杂的多了去了,谁来运营?怎么分利益?谁来维护开发平台和社区?谁来解决客服?应用能不能跨地区跨运营商?怎么结算?如此等等,超级复杂。对于windows/android等平台,还要涉及厂商一块利益,这些东西真等摸索出一些道道,估计用户都早换好几个手机了。 所以,回过头看Apple的Iphone,你可以发觉这种成功,真是一步一步打下的基础,水到渠成,那种挑战既有思维的胆略和能力绝不是copy/paste所能一天造就的。

  • 电子书工具小结

    把一些自己常用的电子书工具汇总一下: Mapsoft Toc Plugin: 从已有的bookmark制作成TOC目录放在pdf首页,这样阅读器不必支持bookmark就能直接跳转 Abbyy Finereader: 常下载没有bookmark的扫描的pdf电子书?那就需要ocr一下变成上图片下文本的pdf,这样能被搜索,而且生成bookmark也容易多了 Iris Reader: 扫描仪配套的,直接扫书的时候就直接变成上图下文的pdf Devonthink/Onenote: 电子文本资料管理,能search就好 google desktop: 全文搜索也是不错的选择 MyNotes: iliad配套的手写笔记识别

  • 电子书的价值

    很多人都大谈特谈电子书和Kindle2,可是相信绝大部分人根本都没真的用过,甚至连买都也没想买过,却又都在说电子书的体验应该是什么,其价值如何如何。其实很多都是虚言。作为买了并经常用电子书阅读器的人,说说我的看法。 在目前阶段,买电子书的人一定是阅读量大的人。如果你一年只读个一两本,根本没必要去用电子书阅读器。如果你一个月常阅读四五本以上,那么真正的需求才来了。好,对这样的人来说,什么是电子书的真正的价值? 首先携带性并不是一个好处,因为带上一本纸质书并不麻烦,甚至还比带电子书简单。我有一个iLiad,因为比书贵多了,所以还有一个防护皮套。光电子书本身还好,和纸书携带性差不多,不过带了套子可就麻烦多了,体积增加不说,使用也不方便了好多。可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伤,放在包里的时候套子还是必须的,否则总有一天会有问题的。而且一般而言,携带着看,一本就够了,基本上不会在地铁上同时看5本书的。所以我的包里,还是放着一本书,因为方便,而且你还不用担心,书是不会碰坏的。 然后论性价比,这个也没得比,iliad六千块,以20元/本计,需要购买300本,每年购买50本,需要6年才能回本。Kindle2,三千元,也要3年,这还不算电子书的钱。而电子书的屏幕也就上万次刷屏,估计到时也差不多报销了。 可我为什么还要买iliad?这还要回到根子上来说,你为什么要看书?对于阅读量大的人,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有目的,或是研究某些东西,或是填补某些知识空缺,如此等等,但正因为有目的,所以并不是读完就算完,而是希望以后继续能有用、继续能reference。这时候电子书的优点就来了,一个是节省空间,这其实很重要。一本书占地方有限,但500本就是一书架的空间,哪里去放书,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,而且本质上也是个成本问题,还是个很贵的成本。然后,找起来很麻烦,估计99%的人都不会搞个图书馆索引目录来排放纸质书。而一旦上架,99%的书都变成了reference,即你觉得需要用的时候才会想要看,不管你看过还是没看过。这时候,能被电子化搜索就成为有用的代名词,书的利用率会提高好几倍,甚至好几十倍。 与此同时,电子书在内容层面上简直超级强大,那就是pdf。不仅仅是因为已经有无数无数各种文档各种书采用这个格式,(估计80%你想看的书都有,这已经是个Killer的原因了),更因为pdf可以支持好几个对于书来说极其重要的功能,但纸质书做不到。第一,是可直接点击跳转的索引目录,有了这个,电子书阅读效率才得到保证,否则光是翻页都会翻死人。为了这个功能,我还专门在acrobat里装了个TOC的插件。第二,可以加评注,而且是电子化的。第三,支持上层是图片下层是电子文本的模式,对于扫描的书本,基本所有的信息都不损失,还能够被search。有了这三个,你阅读电子书使用电子书的效率(比如copy/paste),比起纸书,真是一个飞跃。因此,电子书阅读器如果不支持以上的pdf功能,那么放弃这个阅读器吧。你不是因为阅读器才读电子书的,而是因为电子书才选择阅读器的。 所以到这里可以总结一下:电子书的核心价值,在于极大的降低了书的Total Cost of Ownership 拥有成本,同时还显著提高了书的边际使用价值。这种工具对于规模化使用书的人,简直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。所以,如果你是一个大量阅读的人,那么毫无疑问快使用先进的工具吧,这时候谈阅读器的性价比,才有了确切的意义;而如果你读的很少,那么还是先多多使用书吧。